风展红旗党在新疆100年红色印记功勋矿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记者王玉召

初夏富蕴,风光正好。距离富蕴县城54公里的可可托海镇静谧优雅,明澈如镜的额尔齐斯河穿镇而过。可可托海镇处于阿尔泰山脉矿区,这里的三号矿脉是世界公认的稀有金属“地质教科书”与“天然地质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三号矿脉用自己丰富的矿物资源撑起了蹒跚学步的新中国,为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和“两弹一星”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巨大的矿坑,以及矿脉内壁一圈一圈盘旋向下的车道,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号矿脉隐秘伟大

4月28日,记者站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观景台前俯瞰,闭坑后的三号矿脉安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壮美而震憾。

“它烙下了命运多舛、苦难中国崛起的印迹,是它让中国挺直了腰杆。”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向人们讲述矿脉历史,豪情万丈。

位于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的三号矿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玉召摄

年,前苏联在可可托海找到8个绿柱石矿化点,这里原本是阿尔泰山脉上一处普通的山丘,经过探测才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多年建设开采,矿脉由原先高出地表多米的山峦,变成垂直深度超过米的深坑。

“三号矿脉的开采史,深深嵌入了祖国的记忆。”谭胜利说。在三号矿脉被开采之前,新中国能够独立自主提取出来的有色金属不足10种,有色金属年产量不超过1.5万吨。年,中苏合营对矿区进行大规模开采,新中国最早的稀有金属工业在这里拉开大幕。

“一切都是挑战,但没有人想过放弃。”曾参与矿脉勘测的第一代矿区工作者李庆昌回忆那段往事眼里噙满泪水。

年,中国处于困难时期,前苏联却撕毁协议,并要求中国限期偿还外债。全国进入自新中国成立后前所未有的极端困难时期,可可托海矿区随即展开了“保出口大会战”,偿还外债。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条件很艰苦,要在缺乏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可可托海人一边组织研究相关技术,一边用最原始的工具开采矿物。无数人在冬天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环境中,靠一锤一镐、肩挑手提,完成了生产任务。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最让人感动的是三号矿脉为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均来自这里。

从年到年,三号矿脉一直在开采。由于国防保密需要,一段时期里“可可托海”这个地名,完全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神秘编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可可托海解密,世人才得知在祖国西北边陲小镇发生过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信仰光辉赓续绵延

可可托海依矿生、依矿兴。几十年前,可可托海默默不语,如今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要把那段激情岁月讲给世人听。

走进地质陈列馆一楼展厅,采矿工人的塑像昂然而立、神采奕奕,一下把人带回那个浸透着汗水、淬炼着信念的艰苦年代。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精神雕塑。胡金良摄

“您看到的这几张照片是上世纪60年代露天开采所拍,当时钢钎和榔头就是开采工具,在可可托海寒冷的冬天作业,为了防滑,工人们的鞋底要打上厚厚的轮胎片。工人们紧握钢钎的双手即便戴着手套也难以抵挡寒冷,出汗的手只要摘下手套就被粘下一层皮,冻伤事故经常发生。”谭胜利指着地质陈列馆一楼展厅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缓缓讲述那些揪心的往事。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地质陈列馆参观,睹物、追忆、缅怀,感受当年矿区工作者心甘情愿为国奉献的信仰光辉。

讲解员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讲解。胡金良摄

讲述三号矿脉的先驱,地质陈列馆讲解员引述最多的话是:“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更不能难国家。”几句写在墙上的标语,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变得生动起来,激励一代代矿区工作者赓续奋斗。

70年前的一个盛夏,可可托海矿区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谭胜利说:“年,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个党支部仅有8名党员。到了年,人数增加到名,这个时期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前来参观的富蕴县库额尔齐斯镇文化东路社区党员李红霞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吃苦在前,才使得可可托海人团结一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行走在地质陈列馆,一条条标语、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页页资料文献,让那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平添了几分厚重。

地质陈列馆二楼展示了许多老物件,不少都是“矿二代”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年,陈列馆进行升级改造,年7月1日对外开放后,巴哈提别克把收藏的关于可可托海的老物件和珍贵资料归类整理后,全部捐献给了陈列馆。不仅如此,他还成了地质陈列馆一名义务讲解员。

“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用信仰之光扛起了为国分忧、为国争光的重任,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巴哈提别克说,收藏每一件物品都是在追寻可可托海的历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中国人都能记住这个为国争光的宝地。

红色基地再创新业

今天的可可托海早已揭开神秘面纱,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可可托海矿区成为新疆首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后来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矿区变景区,“红”成了这里的底色,激励着小镇永不停歇向前走。

参观者在三号矿脉前开展党日活动。胡金良摄

尾矿堆被覆土和植被恢复,通往镇区的山路变得平直,承载时代印记的矿脉、矿洞、地下深水电站等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每年春夏之交,可可托海进入旅游旺季,许多人都会到这里探究新中国第一代创业者在矿区艰苦奋斗、为国分忧、偿还外债、助推“两弹一星”的光辉历程。

“我们以此为契机,串联各核心景点,推出了多条红色旅游路线。”谭胜利说。年,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将尘封半个世纪的阿依果孜矿洞开启,使这个沉默数十载的矿洞重现昔日的神奇。

“三号矿脉、地质陈列馆、阿依果孜矿洞、苏式老木桥都是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谭胜利说,4月以来,地质陈列馆迎来客流高峰,最多的一天进馆人数超过人。

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深入挖掘和整合,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旅游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不断创新。“我们的目的是让参观者深刻领会红色基地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铭记矿区工作者的英雄事迹,传承老一辈的奋斗精神。”谭胜利说。

聆听红色故事,寻访红色足迹。5月1日,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一群青少年在此研学旅行,感受矿区当年的热情。

可可托海红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对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综合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那段历史,可可托海打造了占地2.9万亩的研学实践营地,大力开展研学游活动。

可可托海研学实践营地副总经理廖兵健说,今年我们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研发红色教育和团建活动,让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在青少年内心深处扎根。

本文来源:天山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