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鲁孜节哈萨克族家庭送旧迎新阿勒泰草原七

太阳还没升起,主妇木纳斯汗就已起身忙碌,为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准备“待客餐”。

3月21日,新疆富蕴县库尔特乡达拉阿吾孜村木纳斯汗一家庆祝节日新华社记者岑云鹏摄

3月22日,是哈萨克族家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此时,农牧民都会用隆重的方式纪念他们的“春节”——“诺鲁孜节”。对他们而言,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到来,河流开始解冻,万物复苏,草木返青,牲畜产仔,开始有了新鲜的食物——奶和肉。

木纳斯汗儿媳准备诺鲁孜粥原料新华社记者岑云鹏摄

诺鲁孜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第一批客人到来之前洒扫庭除,修整圈棚,同时煮肉、熬粥,备好食品待客。

66岁的木纳斯汗是新疆富蕴县牧民。她早起做的第一件事,是花去半个小时把木桶中的小麦捣碎,然后去除麦麸,以备熬粥之用。她要做的小麦粥,哈萨克语叫“诺鲁孜饭”,以小麦为主要原料,配以大米、黄米、羊肉、马肠、酸奶酪、豌豆或鹰嘴豆熬制而成。之所以要用七种原料,是因为哈萨克族认为,7是幸运数字。

熬好的诺鲁孜粥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七”在中亚草原游牧文化中,有重要的文化涵义。中国的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现在仍保留“尊七”或崇拜“七”的传统。在阿勒泰和伊犁草原上,部分哈萨克族牧民娶亲,至今还保留着嫁娶双方至少要横隔7条河的风俗。

木纳斯汗儿媳盛诺鲁孜粥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用这种“七宝粥”待客,是诺鲁孜节必不可少的节庆程序。在待客粥端上餐桌之前,前来拜年的客人享用酸奶、经过熏制的马肠和马肉。诺鲁孜节不宰牲,所用食物都是上一年的粮食和冬宰后储存的熏肉,尽可能做得丰盛,以示年年富足有余。

木纳斯汗儿媳准备诺鲁孜粥原料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木纳斯汗家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是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他们带着水果等礼品给木纳斯汗一家拜年。客人落座,表达新年祝福,男主人弹起冬不拉,用歌声感谢来客,歌唱党的政策和草原上的幸福生活。

一家人喝粥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香糯可口的“七宝粥”端上了餐桌,客人一碗接一碗,直到吃饱才能起身。哈萨克族待客之道是一个“饱”字:来客一定要吃饱喝足,否则显不出主人的好客。在他们眼里,唯有如此,才能赋予新的一年生活富足的寓意。

一家人庆祝诺鲁孜节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节日的村庄琴声悠扬,欢歌不断。诺鲁孜节一般要过3天,牧民身穿节日盛装,到邻居和亲朋好友家互致问候和祝愿,有的地方还要举行叼羊、摔跤、阿肯弹唱等文化娱乐活动,表达牧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驻村干部丁宁一行与牧民欢度诺鲁孜节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