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疆的秘密解读新疆生态之道中国

“破亿人次”的年接待游客量正成为新疆旅游业的常态。继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亿人次后,新疆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万人次,全年有望超过2亿人次。

新疆旅游业的井喷之势,有交通的巨大改善等利好因素加持,也有赖于生态领域持续用力:从理念到政策,从执行到监管,一系列举措既是新疆的生态之道,也是美丽新疆的秘密。

理念革新:矿业小镇成旅游景区

在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麓,有一座著名的矿业小镇可可托海。过去,小镇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开矿,为工人家庭换来远高于新疆平均水平的生活条件,邻镇居民把小镇视为“小上海”。

持续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开采,也使小镇堆砌了一座座状如小山的“尾矿堆”。一遇大风,矿渣漫天。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矿产资源枯竭、矿石价格波动,小镇的经济难以为继,人口大量外迁,只剩下巨大的矿坑、破败的镇区和落寞的工人。

在本世纪初,小镇终于告别矿区,迎来景区。一批批采矿的工人告别掘进机,开起摆渡车。尾矿堆改造为滑翔机起降的平台,矿坑变身工业旅游的景点。

在资源大区新疆,矿业小镇转型旅游景区,折射出地方发展理念的深刻变迁。曾经在矿上工作的库西塔尔阿拉赫现在每天驾驶电动摆渡车,接送近千名游客进入小镇附近的大峡谷景区,他说:“保护好自然,它会给你想不到的礼物。”

政策趋严:用水大户变节水先锋

围绕新发展理念,新疆陆续发布一系列“严”字当头的政策:

——严禁“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进新疆;

——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上游,一名农业大县的领导干部感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施后,农业灌溉用水骤然紧张,再像以往那样大水漫灌已难以为继。

在严格的用水红线倒逼下,这个农业大县全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滴灌技术在各个乡镇农村得到普及,每亩地灌溉量下降近1/3。更多的水输送到中游、下游,为那里的胡杨林修复、荒漠化防治以及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执行彻底:高原上的矿点拆迁

年4月,海拔米以上的藏北高原,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联合地方政府等多个职能部门,在保护区内9处矿点旁扎起一座座简易帐篷,日夜监督着各个矿点进行地质环境恢复。

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新疆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督察。“对照督查组的反馈意见,我们按照‘全部关闭,立即拆除,尽快完成生态恢复’的要求,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对违法违规矿点的治理。”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翔说。

一位参与整改工作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回忆,大家“白天盯着装载机,晚上抱着氧气瓶”,到年9月底,保护区内各矿点的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全部完成。这一年,保护区一线干部在高原平均驻扎时间超过天,最多的高达天。

截至今年2月,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新疆29个自然保护区内个探矿权和20个采矿权有序退出,9个保护区治理修复已全面完成。新疆在水、气、土、自然生态领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整改和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监管严密:干部住进了污水厂

年,新疆北部的富蕴县,副县长带着多名局长住进了城郊的污水处理厂。把这些干部留在那里的原因是污水厂的排污指标一直未能达标。

这座小城每年的雪季长达半年以上,气候寒冷。冬季的低温导致污水净化效果不佳,从厂里排出的水经监测显示超标。连接着网络的监测装置,把这一情况实时传输到了乌鲁木齐和北京的监测机构。

这样的监管趋于常态。下面是新疆年在环境监管执法领域的部分工作数据:

——自治区环境行政处罚立案件,处罚金额2.16亿元;

——自治区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日常监管各类污染源1.79万家次,随机抽查实现%全覆盖;

——组建全国第1个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投诉集中受理中心,做到24小时全天候受理,全年受理有效举报件,到期办结率%……

经过长达半年的技改、调试,2个月前,污水厂的污水排放终于通过监测验收。当地一名参与此项工作的干部感慨:“这是一堂最生动的生态环境课。”(张晓龙)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