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疆女作家李娟教我们如何写散文

让故事从笔尖流出来,就像河从树林里流出来

——初探新疆女作家李娟教我们如何写散文

文/香樟成林

李娟,女,中国当代作家,中国实力散文家。

百度百科介绍如下:

籍贯四川乐至县,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第一次看李娟的书还是女儿的语文老师送的,当时老师共送了四本书,三本是老舍、汪曾祺、沈从文三位大家的精选集,还有一本就是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封很清新,作者名不见经传。这是我拿到书的第一感觉。

我想老师之所以选择李娟总是有理由的,先于女儿打开了这本书。一头扎进去便停不下来,很快便买了《我的阿勒泰》《记一忘三二》《遥远的向日葵地》,几乎都是一口气看完:可以说是我这几年内看过的最好的散文了,李娟被称为“中国实力散文家”当之无愧。

每一次品读,她的文章总带给我深深的感动,因而我曾不止一次把她介绍给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动情地向他们诉说;甚至大段大段抄录下她的文字,读给学生们听,希望有天赋的孩子能感受到她文字独特的魅力、能从中收获写作的一二,甚至能因此而开了书写的窍门。

今天我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文,从写作角度入手来进行一番李娟散文探微,如果您喜欢写作或者正想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不妨随我一起看来。

一、写作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让她天赋异禀。

读完李娟的第一本书,就不自觉地想到另一位已西去的故人、现代女作家——三毛。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广为流传与李娟携着阿勒泰走进大众视野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毛的故事在马德里,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让我们看得饶有兴致欲罢不能;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你翻开目录看到的就是:在喀吾图,在巴拉尔茨,在沙依横布拉克,在桥头,在红土地。曾经三毛让多少年轻的少男少女对撒哈拉心驰神往,现在的李娟就让多少人对新疆对阿勒泰甚至对富蕴县充满了向往。简直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为什么西藏成为那么多人心中的圣地?为什么迈向布达拉宫的步伐如此虔诚?甚至为什么珠穆朗玛峰成为全世界登山者趋之若鹜的地方?

因为距离!

在钢筋和水泥林立的城市里,我们匆忙得连路边绽开的花儿都不曾留意,陌生得连邻居都不曾认识,忙于谋生、忙于学业,焦头烂额。而这个姑娘生活在阿尔泰深山牧区,开着一个半流动的杂货铺和裁缝店,跟着羊群南上北下。她通过写作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个世界带到了我们面前: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最为纯正的游牧民族了吧?他们的历史,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器具,文化音乐,他们的迁徙和牧场……

我的世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从此,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李娟用文字向我们诉说,所有的文字都在诉说着距离,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

我们完全被吸引了!

写作小贴士1: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异彩纷呈的世界,挑你最熟悉的那一款写,粉墙黛瓦或者大漠孤烟,都一样有观众。

二、细心地体察、深切地感悟,真挚地书写。

有人将李娟的写作总结为“天赋异禀”。从她生活的地域来看,确实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若从笔触来看,不如说是“至情至性的写作”更为妥帖。

她的作品:写人,从生活实际出发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真实性,让人印象深刻;写景,大量的白描,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事雕琢;写事,幽默诙谐,写得让人微笑却又满含热泪;抒情,点到即止;说理,入骨三分。

比如,人物。外婆、母亲、继父、妹妹、一个普通人,喝酒的人,看着我拉面的男人,叶而保拉提一家,更偏远的一家汉族人……她是在叙述故事吗?不是,她是在讲述日子和生命。

李娟从不避讳寒微的出身、家庭的变故,亲情的疏离,所以她才能始终真实、敏锐地展现出复杂的人际情感。最初,我将这一切归结为她内心的坦然,而后觉得,这或许是她内心强大的一个佐证吧。用她自己的话说,“孤独是强大的独立,令我从不畏惧人生的变故。”“越过这道坎,已然身经百战世事尽阅,从此披风沐雨,抗衡光阴。”

再比如“母亲”。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她对花一片痴心,感动中国。”“我妈很喜欢狗,又极下工夫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简直比了解我还了解狗。”“我妈像养猪一样养鱼,结果我们家的鱼都被撑死了;还养过热带鱼,在一个一年之中冬季长达半年的寒带……结果,他们被热死了。”

“我妈当初和他结婚时,得知自己嫁了一个基督徒,很是小心翼翼了一阵子,生怕一不留神说错什么话伤了人家的宗教自尊心。”“(我妈)真是奇怪,她坚持无理由蔑视我三十多年,也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我从来不曾认同过我妈的人生选择,同样,她对我的人生也表示怀疑。我们俩没法在一起生活,超过两个月就有问题。”

她去台湾旅游,回来必在三句之内将所有话题引向宝岛七日游。她去漫无边际的森林里,走热了就会脱衣服,脱到一丝不挂,等走到森林的边缘就迅速穿上衣服,面无异色、一身整齐地和远远而来的人打招呼。她会在一片废弃的房子里挑个满意的地方自己动手拆墙做窗户,如果不满意,就再拆了重做,“今天这面墙多了个窗户,明天那面墙少了个窗户,后天那个窗户突然变高大了,再过几天,所有的窗户又变戏法似的统统升高。”真像变戏法似的。

我真想把李娟描述母亲的所有文字都摘录在这里,让大家认识她、爱上她。她不止是李娟笔下的一个人物,更是栩栩如生站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大活人”。李娟把“母亲”写活了。

她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生活得像个吉普赛女人,但从不悲情抱怨牢骚满腹;她不再年轻但仍然朝气蓬勃,还带着点孩子气的和些许不合时宜的浪漫精神;她生性爽朗,非常能干而且充满力量,最擅长苦中作乐,强大到简直快要随心所欲;她用坚韧,跳脱和不羁展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这样有趣的灵魂,谁人不爱?

李娟的文字,情感真挚,没有太多粉饰,着力于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命的真实。她用善良、有趣、睿智的心灵感悟和体察世界,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暖、灵性与智慧。

写作小贴士2:人物的性格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应着力于表现人物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虚情假意久不了。

写作小贴士3:重复、陈旧、缺乏生机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因为写作者的封闭与贫血。面对这个可爱的世界,请擦亮眼睛、张开双臂吧!

混乱而破碎的荒野的家

在地边生活的第一个清晨

三、放弃预设,重视积累,让写作成为生命的滋生与依傍。

很多写作者会在事前做很多预设,这种预设固然可以带来很强的写作指向性,但某种程度而言,它也束缚住了写作者的手脚。参照柴静对李娟的评价:她宁愿没有预设视角,用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体验一切她遭遇的世界,这里面可能有残缺,但文学的独立性正在于不人云亦云。

写《羊道三部曲》时李娟一直在机关上班,并不像绝大多数读者所认为的那样恣意地生活在草原上。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阿勒泰的角落》与《我的阿勒泰》也是李娟在工作之余写成的。她笔下的阿勒泰,与其说是面对时光的写生,不如说是对记忆的临摹,是心里的渴望。正是对农人充满热烈淳朴的感情,对贫瘠的土地深深的热爱,对生命最真挚的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李娟。文学是心灵的故乡,而生活是文学的故乡。写作不是一种体制,而是一种抒发。

李敬泽评价《羊道》的文字“飞于山河之上,隐于草芥之中”。陈村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所以在写作时不妨放弃预设,而将更多的经历用于体察和积累,用笔端书写真挚。

当然,我们也会发自本能地对生活充满研读和评判,李娟也一样。据她自己说,写《羊道》三部曲的最初,她本意是想对羊与依附羊而生存的牧民的生活方式给予赞美。但写到后来,逐渐放弃了判断和驾驭,仅剩下对这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更是这样,这本书是李娟从过往发表在一些文学论坛或博客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大都是一时的“在线”之作,但并妨碍我们对李娟与她笔墨的喜爱,因为它们始终契合了写作者某一时刻的真实心意。我们应该相信:信笔为之的文字完全有可能比郑重地写出的更真诚、更可靠。 

写作小贴士4:文学的魅力之一正在于它的不可控,当故事从你笔尖流淌出来,像一条河从树林间流淌出来,人为改道弊大于利。

除此,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积累。

在《记一忘三二》的开篇“李娟记”中作者写道:根据中国人常用姓名统计,叫“李娟”的约二十四万人”。而“阿勒泰李娟”之所以出名,可能就在于她的坚韧不拔:每次翻看自己成山成海乱七八糟的电脑文件夹便无比庆幸——像最贪得无厌的人那样庆幸,长年在河中拦网守候的人,总比隔三差五空着手到水边碰运气的人收获稍多。一想到这个,就有家财万贯的从容感,以及,24万个李娟也没能淹没我的小小得意。

写作者总担心感情与记忆随着书写被掏空,然而生活之源不竭、生活之根不枯,不放弃写作,也不强行书写,大概就是我们能坚持的最好的写作态度。因为那样,写作才能成为我们终生的滋生与依傍。

写作小贴士5:注重积累,做一个拦网守候的人,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结语:

文学是一场场意外,我们只负责写就是了,以建设一整个王国的野心与建设不了就算了的坦然。

愿你挚爱写作,钟情思考,活好平凡但不平庸的生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